【喜迎党代会】九山一水著芳华 ——南方科技大学近年来校园规划和建设巡礼
2022-11-25     |     浏览量:9902

编者按:在全校师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激励全体师生继续凝心聚力、踔厉奋发,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官网特推出喜迎第二次党代会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各项工作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亮点工作,展现新时代南科人“明德求是 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砥砺奋进迈向未来,团结奋斗不辱使命。全体南科人将积极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努力开拓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教育强国之路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里洋溢着青春,这里蕴含着梦想,这里见证着成长,这里承载着记忆。大学校园,既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师生永远的家园。经过十年的建设,在深圳塘朗山下、大沙河畔,崛起了一座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大学校园——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周刊》评选的“中国最美大学”,以及“软科”最美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名,她既是尊重山水资源与地域文化、具有新岭南特色的生态人文校园,也是促进学科交流与协同发展,激发科技创新与科学探索的国际科研门户,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个可识别可感知的生态人文校园

 南方科技大学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聚集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府和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推动科技应用、支撑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作为“创新之都”深圳本土设立的学校,南科大校园规划建设时,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校园规划经验,确定了自己的鲜明校园性格以及独特规划设计原则。

2.南科大二期总效果图-03.jpg      尊重“协同创新”的学科建设。依据南科大学科建设特点,校园规划学校院、系之间既有边界,又便捷交往,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场所融合,激发更多交流,促进深度融合。结合南科大学科集群组织、科教并重的学科建设特点,创造方式更灵活、联系更紧密的学科社区,促进学科通融与协同发展。

探索“可能性”的校园文化。南科大在治校、研学和生活方式上,都希望突破传统模式。规划强调动态,尝试打造国际化、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形态和标准。激发可能性,成为空间布局与设计的特殊要求。

坚持“新岭南”的环境理念。秉持传统和现代共存的空间理念,汲取岭南人居文化的思想,用材料、工艺、技术和景观,塑造具有岭南特点和文化韵味的整体化校园。

采用“可持续”的环境技术。实践海绵城市、低冲击开发、绿色交通、适应性气候设计、绿色建筑等技术理论,成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功能高效的可持续项目范例。

在校园具体设计时,南科大形成了明确的设计策略。

一是弹性校园适应生态发展。依据场地自然地形地貌,从绿色技术的可实施性出发,将校园功能空间在山谷之间按照簇群组团方式布局, 形成微单元—微单元聚落—弹性校园三个空间层级。

每个微单元作为一个集水单元,保留现状山塘、低洼湿地作为生态水泡,收集雨水和经初期处理的生态水,形成独立的雨水循环系统和生态水单元,以此为基础布置校园教学、生活功能,构建功能适度混合的生态和功能单元——微单元。

微单元以细胞生长方式组合,形成微单元聚落,嵌入整个校园大的山水格局之间,形成整体关联的生态安全格局与可弹性生长的空间结构,适应学校的可能性发展,以及校园特色的长效积累。

二是创新多元学科社区。以步行尺度为模数,组织教学型微单元聚落,形成若干学科社区,作为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教活动的基本单元。整个校园由多个学生社区集群在一起,形成社区内、社区间的多层次交流与碰撞,实现南科大先进科研创新模式。

每个学科社区以150~300 米为出行半径,并统一在完整的校园步行系统上。每个社区均配置体育场地、公共交流、特色餐饮、交叉学习中心等功能与设施,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共享中心、学科复合共享平台,在南科大构建一个高度复合、系统的创新和交流网络。

三是岭南 X 园激发无限想象。由于地形特点,校园建筑分散在山丘水系之间。规划以院落系统为共同语言,以宅园一体的岭南园林为共同线索,在南科大形成岭南 X 园的景园空间系统。

在每个学科社区内,以园、院为核心公共空间,设计特征差异的岭南园林,突出地域性景观与文化识别性。在山林浅丘和学校社区之间以连续的漫游步行系统相连,形成完整的岭南 X 园系统。这个景园系统,在充满科研氛围的学科社区之间,填充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体验,形成南科大鲜明校园文化的柔性载体。

构建“两轴三廊一环”的特色空间

 南科大校园分为两期建设,其中校园一期规划以“学习的大街”和“书院核心”为主要设计概念,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组团、公共服务组团、体育组团、 师生宿舍组团等各类功能单体建筑共32栋,约20.59万平方米。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力支撑学校事业发展,2015年南方科技大学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分院对整体校园重新规划设计。本次规划明确建校初心,即“书院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一期规划理念进行进一步拓展延伸,并结合自由生长出的校区现状,衍生出二期规划的规划理念,提出了“两轴三廊一环”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学习的大街”基础上提出“两轴”,即校园学术主轴和人文景观轴,结合“书院制”为中心的理念,并结合自然景观地貌提出“三廊”和“一环”,即学术天街廊、自然山水廊、大沙河景观廊以及溪流花园环。

校园学术主轴全长约 500 米,其中主景大草坪宽80米,长200米。连接西、南入口,穿大沙河、大草坪、古榕树等地标节点,串联起南科大中心、琳恩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商学院、理学院、教学科研楼等建筑,是南科大学术性景观风貌的主轴。

人文景观轴全长约 700 米,自大沙河西端河湾延伸至人文社科学院山谷,串联人文社科学院、商学院、办公楼、理学院等建筑。院、园和自然山体景观,形成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景观主题廊道。

学术天街结合学科社区和山地特点,从工学院、南科大中心、西校门、生命科学学院、到实验楼和公共教学楼,以多标高、多类型的走廊空间,形成一条学习邂逅、交流交往的活力纽带。

自然山水廊完善现有校园水系,多层次利用地形坡度,优化雨洪管理,在校园宿舍区至教学科研区之间,形成一条以山涧湿地景观为主题的慢行走廊。沿水廊分别以亲水、步行、自行车为体验方式,设计多彩慢行路径,形成人性化、景观化的出行捷径。

20210722-大沙河-摄影王紫萱 (14).jpg      大沙河景观廊利用大沙河校内河段长约1700 米,形成校园与城市对话的结构媒介,一河两岸景观,自行车道漫步道,以及河湾湿地、亲水平台等景观节点,提高校园与大沙河的景观联系度。

溪流花园环基于校园山形水系,以雨水花园、生态草沟,多级自然净化系统,形成一条兼具景观和生态功能,环绕校园中心地带的生态景观内环。

遵循集约用地的理念,紧凑布局,适度分区,体现创新式、书院式、园林式、开放式、绿色生态式的校园特色,南科大形成了两轴三廊一环校园布局特色形成。

 

大沙河畔建成“最美校园”

 南科大一期校园2013年7月建成使用,校园可满足2500名学生学习生活。2016年底,随着新学生宿舍的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43.54万平方米二期校园正式拉开建设序幕。在5年多的时间里,无数建设者顶风雨、战酷暑,与持续肆虐的新冠疫情赛跑,人文社科学院、南科大中心、办公楼、工学院、公共教学楼、理学院、商学院相继完工,目前二期校园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南科大北依阳台山,东邻长岭陂水库,校园地处山谷,自然环境优美僻静,大沙河从校园流过,设计师力图将建筑设计和山地与河流景观相结合,形成建筑和景观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校园整体布局合理,各大建筑特色鲜明。

南科大中心1.jpg

南科大中心建筑面积约29150平方米,功能涵盖餐厅、图书馆及综合服务楼。一套百叶遮盖的环状系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体块有效地统一在内,绿色步行长廊穿插缝合,带动人流在各个微单元间穿行,形成丰富流畅的场景感并创造出生动的公共空间,人性化的微气候将南科大中心与校园内其他独栋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该建筑在满足基础功能设置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师生提供启发身心的公共空间。这些非正式的活动场所,激发了正式交流和可能性的产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将“游”与“学”融合。

人文学院+办公楼.jpg

办公楼建筑面积约7389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呈合院式布局在整体形态上呼应了岭南传统建筑的气质。灰砖装饰的立面,坡屋顶和挑檐是对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的呈现;同时,充满韵律感的立面设计,是对传统元素进行的一次现代的演绎。

人文社科学院建筑面积约6545平方米,三个体量顺应山势呈一字排开,通过廊道联系。形态上,建筑的大屋檐和屋檐围合出的庭院体现了宁静的学术氛围,和岭南建筑中建筑与庭院相互交融的特质。建筑内部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内庭院,学科的办公室和教室向外享有湿地和山体景观,向内拥有宁静的庭院景观。

书院 (6).jpg

书院制模式的学生宿舍与国际接轨,涵盖了住宿、餐饮、文娱康乐设施、学术及文化活动等功能,为学生打造文理渗透、专业互补、思维拓展的课外平台。

书院建筑布局依山就势,以中央庭院、湖光山色为重要元素,凝练生态与人文并举的湖山院舍场景。庭院设计汲取岭南园林特色,打造出以院变园、以廊喻巷、以绿围苑的岭南X园特色。“天街”式的二层步行系统将住宿区、图书馆、餐饮中心、自然庭院、泛文化交流区等校园活力节点有序串联,同时创造出灵活、自由、生态的外部环境,是学生聚会、休息、交流的共享空间,成为多元化的空中载体。

琳恩图书馆-谷岚 (2).jpg

琳恩图书馆建筑面积10599平方米,位于校区中心,略微内凹的弧形轮廓,对环境形成谦逊的姿态。图书馆外墙实施的是银灰色半单元式铝制模块错缝拼装,铝板模块集防水保温自遮阳于一体。十字形游廊与外墙不同,选用了橘色高强度水泥纤维板作为天花和墙面装饰材料。橘色主题从室外公共空间延续至室内的公共区,将人们自然地从游廊引入到建筑中来。

4Y0A0569.JPG      润杨体育馆建设面积约9638平方米,设有多功能运动主场馆、健身房、空中跑道、舞蹈教室、裁判室、热身场地等功能区。 体育馆依托背后山丘水平伸展,不对称的大屋盖自半空向西伸出,既保证了炎热气候下的通道阴凉,也彰显了空间十足的运动感。由V形混凝土结构支撑的看台巧妙地承担了体育馆基座功能,也通过其保证了体育馆与运动场完美结合。

会议中心 (2).jpg

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7988平方米, 建筑整体以浅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铝板材料营造建筑的现代感。南北立面采用玻璃幕墙,把北侧沿河景观、南侧山体景观融入建筑,弱化建筑室内外的边界线,让建筑与校园景观相互交融,联系密切。一山、一河、一会堂是场地最大特征,景观设计中提取这三要素作为设计理念指导。“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唐代诗人李贺在《古悠悠行》中的“碧华”意境在此得以实现:建筑明如月,与绿水相得益彰、与青山自然成趣。

工学院 (3).jpg

工学院建筑面积114134平方米,由两栋U型楼宇组成,是校园西北角的标志性建筑。工学院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东南面的两座山丘,将内庭院面对山体开放,让内庭院人工景观向山体自然景观有序过度,有效延展了景观轴和视野效果。建筑整体体量设计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式,与山势、地形相得益彰。内庭院林木茂盛、绿草如茵,营造出一片室外学术共享天地,独特的“学术天街”连接学生共享区及宿舍区,让工学院能很好融入到大学社区。开放式的建筑平面不仅方便不同科系的功能布局、 满足不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还能适应未来不断更新的功能变化。

理学院.jpg

理学院总建筑面积约56271平方米,作为校园南端制高点进一步丰富校园天际线,展现南科大校园形象。立面造型上,底层局部架空与庭院空间紧密相连;材料选择上采用玻璃、石材、防石材铝板等,形成现代简洁、空间联动、温馨宜人的整体形象。理学院设计完美呈现了智慧庭院概念,学院门厅作为核心,结合两个庭院,串联物理、化学、地空、数学四个学科,各系以垂直划分,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功能板;庭院又向外延伸,与大草坪、大沙河景观内外兼顾,共同组成理学院景观空间。

商学院+公共教学楼 (3).jpg

商学院总建筑面积20895平方米。商学院以“升华之道”与理学院对称呼应,面向郁郁葱葱的自然山体,塑造了逐层跌落的外部院落,内部通过逐层递进的公共平台形成不断扩展的内部空间,在提供丰富的交流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空间的体验性,寓意商学精神的不断升华。        

公共教学楼建筑面积约13405平方米,设有阶梯教室、大教室及翻转教室等,可同时满足3250名学生使用。设计师以教学会所为设计理念,门厅处设置咖啡厅,二层屋面结合滨水大台阶设置室外平台,满足学生交流日常所需。其立面造型与理学院呼应,同时利用丰富的挑板及柱廊,结合虚实关系对比,打造学生交流互动、休憩学习的多层次空间。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学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以医学院、医院、教师公寓、综合训练馆等建筑为主的校园三期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学校规划和基建部门将在 “明德求是 日新自强”校训精神指引下,坚持 “专业、进取、规范、节约”部门文化理念,再接再厉,扎根南科大,铸造精品工程,努力为师生提供“优雅、美丽、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为南方科技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 基建办公室 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摄影:宣传与公共关系部  基建办公室  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