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专访新当选中科院院士夏克青:从“泥瓦匠”到院士之路
2021-11-20     |     浏览量:4542

11月19日早晨,在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翌日,南科大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夏克青依时出现在了办公室,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唯一的不同是这两天收到了很多祝贺短信和电话,需要一一回复。“这是一项荣誉,是国内同行对我的肯定。”他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其他也没什么,还是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118483bf7bc72c83cc204bc92fd3eaf2.jpeg

对热湍流的“实验研究与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夏克青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流体湍流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价为“对热湍流的实验研究与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主要研究的是热驱动。例如地球内部的磁场转化,它与热驱动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的热核和聚变反应,它如何通过热驱动来传递能量。”在研究中,他自创实验方法,测量了强耦合边界层;提出边界层动态重构法,将静态的普朗特-布拉修斯理论推广到动态形式;为建立理论模型提供了关键基础。并揭示了大尺度湍流结构的起源、驱动机理和多尺度湍流结构相互作用机制。

夏克青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基础科学,但通过分析湍流相干结构对传输输运的影响,同样也可以运用到生产当中。他的研究确定了能量耗散率空间分布对系统整体输运的调控机制,揭示了羽流作为基础热载体的本质,为工业应用中提高传热效率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例如我们常用的电脑晶片,它在一个狭小空间里的散热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借鉴作用。”

由于热湍流研究的突出成果,夏克青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2010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8年,夏克青从香港中文大学来到南科大筹建研究中心,希望在华南地区加强流体力学的研究力量。

“南科大是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担负着教育改革的使命,南科大的治学理念和学校运作的方式,都抱有一种比较创新的态度。这一点也吸引了我。”来到南科大后,夏克青成果不断,并开始筹建复杂流动及软物质研究中心,他介绍,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平台,将从流体力学与软物质的跨学科研究中,探究其科学规律。

珍惜心中不灭的“科学火苗”

在研究中,夏克青说,自己是个慢性子,工作节奏也是不疾不徐的。“科学研究还是需要静下心,才能做出成果,尤其是不能很快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包括培养人才也需要慢慢来。”夏克青说:“教授与学生要有很密切的互动,大家经常交流讨论,才能做出比较好的科研工作。”

同时,夏克青还担任了书院导师,他有一批书院的学生,时不时会聚在一起交流,谈谈学业、生活。“现在年轻人受到的教育训练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好得多,同学们也非常优秀,如果能够慢慢去做,一定能够超过我们这代人。”他说。


他的感慨也来自于他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作为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夏克青毕业后没有上大学,而是先去当了几年工人,甚至做过泥瓦匠、锅炉工。“比如这块地砖,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种石头叫水磨石,我以前当学徒的时候就做过这种石头。”他指着眼前的地砖说道。“当时我的理想就是,能当上一名卡车司机就好了。”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正在贵阳一所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当助理,当时他用业余的时间复习,也会“近水楼台”请教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花了半年时间,考上了兰州大学物理系。

上了大学以后,夏克青第一次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那段时间也是他如饥似渴吸收知识的阶段。“以前没有机会读书,上了大学以后就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在本科阶段,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李政道先生发起的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从而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博,才确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从艰难岁月走过后,淡定和乐观也从此伴随着他。“这种磨砺带给了我许多东西。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对物理感兴趣,虽然求学路上有一些波折,有一段时间也前途茫茫,但对科学的火焰是从未熄灭的。”

刚刚成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夏克青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新身份?“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名老师,对同行来说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这个身份是不会变的。”他说。


报道链接:https://www.dutenews.com/p/6312653.html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韩文嘉